煲汤做菜知识大全!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汤 > 人参汤 > 正文

人参红枣加什么煲汤 (人参红枣加什么喝不易上火呢)

时间:2025-03-14 09:14:21

人气:1

栏目:人参汤

标签:

导读:主料人参1个辅料枸杞子适量红枣适量步骤1.参 最上面的头 要给掰掉 说是相克 参头 可以用来卤菜2.分开后3.不可以用金属类的去煮

主料人参1个辅料枸杞子适量红枣适量步骤1.参 最上面的头 要给掰掉 说是相克 参头 可以用来卤菜2.分开后3.不可以用金属类的去煮 用砂锅 陶器类的 放上水4.加入2勺枸杞子 吃饭用的勺子就行 放入红枣 呵呵 实在没有红枣 我就蜜枣凑合了5.盖上盖子 要泡上24小时6.泡够24小时后的样子7.煮开后 要看着 要不很容易扑出来8.开后 最小火 盖上盖子 大概30分钟煮9.煮好后10.放到碗里 就可以喝了 但是喝到一半 或着三分之一 兑上水 接着泡24小时 在煮开 连续重复可6-7天 第3-4天红枣和枸杞 捞出来丢了 加入新的 如果7天后接着喝的话 参留着 再加棵新的进去 和上面一样重复

人参煲汤搭配什么最好

搭配红枣和姜片。

对于人参煲汤这道菜来说,一般来说原料是人参100克,排骨一千克,水三千克以上,花椒,姜片,黄酒,红枣,盐,鸡粉适量。因为人生本身就是补气的中药,同时配合排骨来炖可以起到气血双补的作用。

人参红枣加什么煲汤 (人参红枣加什么喝不易上火呢)

做法说明

所需原料主要为红枣、人参等两种。制作方法是:将准备好的红枣去核,使用冷水中洗净。把人参用刷子仔细的刷干净,均匀的切成薄片,待用。接下来把砂锅放在火上,倒入适量冷水用大火煮沸,放入准备好的人参片和红枣,盖锅用小火煮2小时即成。

专家指出,这是一种非常适合冬天养生进补的汤类,具有调营养胃、补血滋阴、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等效果。在煮制过程中要避免频繁掀锅,防止人参的功效随着气味挥发,可以分成多次服完。

人参+大枣+生姜

(人参, 大枣, 生姜) 共13个方剂使用: 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芒硝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生姜泻心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旋复代赭汤,炙甘草汤,茱萸汤,橘皮竹茹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竹叶汤 1.【柴胡桂枝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四两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3.【柴胡加芒硝汤】: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5.【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6.【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1)【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7.【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

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1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1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

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16)【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1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18)【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394条.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1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15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20)【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第2条.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

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

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21)【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1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8.【旋复代赭汤】: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9.【炙甘草汤】: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0.【茱萸汤】: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1)【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4)【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8条.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5)【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9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11.【橘皮竹茹汤】:橘皮二升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1)【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23条.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12.【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柴胡八两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1)【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 第5条.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13.【竹叶汤】:竹叶一把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1)【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第9条.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果对您有帮助,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
相关阅读
最新煲汤大全
相关标签
本类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小七煲汤 Copyright 2020-2030 www.ciqicup.com 备案号:粤ICP备2023040545号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