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汤做菜知识大全!
1.人参:人参具有益气养血、健脾益肺、清热润肺、安神定志等功效,适用于治疗气血不足、肺虚咳嗽、神经衰弱等症状。
2.黄芪:黄芪具有益气固表、益肺化痰、抗疲劳等功效,适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欲不振、肺病咳嗽等症状。
3.甘草: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和中补虚等功效,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肺热咳嗽等症状。
4.肉桂:肉桂具有温经散寒、补脾顺气、活血祛瘀等功效,适用于治疗寒凝经络、脾胃虚弱等症状。
黄芪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高血压能服用,有降血压的功效.*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
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
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术同用。
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
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用于水肿、脚气、面目浮肿。
配白术、茯苓等。
(l)慢性肾病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启发下,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
其处方为: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
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
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
此方对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
其实,单用黄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
其做法是:黄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
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有诗“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
民间还有用黄芪蒸鸭子治疗肾病的。
做法是:活鸭1只(约1kg),黄芪60g,先将鸭子宰杀洗净,放沸水中氽透捞出,肚中放入黄芪、生姜、葱白,放入少量胡椒粉,并在腹中放少星水和酒,用棉线缝好,装盆内蒸2小时。
去黄芪,吃肉喝汤。
一只鸭可分3天吃。
可作为慢性肾病的食疗方(《大众医学》1999年第4期)。
临床本人治疗慢性肾病,常使用玉屏风散配合真武汤治疗,坚持服用,有改善肾功能的效果。
(2)心脑血管疾病①高血压病:本人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
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本人经验用量为: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 12g。
②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
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
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③脑血管意外: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擅长应用此方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60~120g。
他说:“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
此乃气虚之极,脉络瘀滞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
黄芪可增至四两,连服数十剂无妨”。
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药15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3)糖尿病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本人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
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g,配合葛根30g,怀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参20g等。
(4)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
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
本人曾治疗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热,用黄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
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
其组成为: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
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5)慢性鼻炎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
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
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
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6)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
此方不可用甘草。
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
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7)经久不愈的溃疡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
其表现为脓水清稀,创面平塌、全身状况差。
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方,用黄芪浓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匀后备用。
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
组成: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
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
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3 参考(l)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
浮肿貌,目无光彩。
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
笔者称之为“黄芪腹”。
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
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
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
舌质淡胖,舌苔润。
(2)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
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
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
因此黄芪应用于中老年较多。
(3)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
岳美中先生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
黄芪以10~30g为常用范围,大剂量可达120g甚至更多。
本人曾见家乡皮肤科老中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500g。
但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
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
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
(4)张仲景用黄芪有一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
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
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g,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5)黄芪证的脉象没有特异性。
防己黄芪汤用于脉浮,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则主治脉沉,所以,使用黄芪不论脉浮脉沉,关键是看体型和肌肉是否松软。
仅供参考,请咨询医生意见后谨慎食用。
【来源】《博爱心鉴》。
【组成】人参3克 黄芪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
【歌诀】补养诸汤首保元,参芪桂草四般存;【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
不拘时服。
【主治】痘疮气虚顶陷者。
按:方中肉桂原书无用量,现据《景岳全书》卷六十三补。
同时治疗胸痹心痛 心气不足。
方以人参、黄芪大补元气,扶助心气;甘草炙用,甘温益气,通经利脉,行血气;肉桂辛热补阳,温通血脉;或以桂枝易肉桂,有通阳、行瘀之功;生姜温中。
可加丹参或当归,乔血沽血。
若兼见心悸气短,头昏乏力,胸闷隐痛,口子咽干,心烦失眠,舌红或有齿痕者,为气阴两虚,可用养心汤,养心宁神,方中当归、生地、熟地、麦冬滋阴补血;人参、五味子、炙甘草补益心气;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养心安神。
补心气药常用人参、党参、黄芪、大枣、太子参等,如气虚显著可少佐肉桂,补少火而生气。
亦可加用麦冬、玉竹、黄精等益气养阴之品。
【来源】《观聚方要补》卷一。
【组成】桂枝6克 白术 人参各3克 黄芪2.5克 当归2.5克 生附子2克【用法】水煎服。
【主治】中风虚脱,卒然昏迷,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加减】肾气易动而燥者,加芍药、地黄。
【组成】肉桂2钱,生芪4钱,生甘草1钱。
【来源】《易简方便》卷四。
【主治】阴疽。
【用法】水煎服。
【组成】炙芪3钱,人参1钱5分,炙草7分,川芎1钱,肉桂1钱,白术1钱。
【来源】《种痘新书》卷十二。
另解——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刘氏太医为皇族晋献的一种健身养颜肉汤,据说常喝这种特制的保元汤能把皮肤撑平,没有皱纹,也没有老年斑,让皮肤变得娇嫩,颜色像玉石一样洁净,后来也成为慈禧太后最喜欢的驻颜养生汤。
【主治】痘顶陷皮薄而软者。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